-->

Tuesday, 10 January 2012

九寨沟景点照片与介绍

九寨沟风光
九寨沟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因沟内分布着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2000-3000米,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以翠海(高山湖泊)、叠海、彩林、雪山、藏情五绝驰名中外,被誉为梦仙境童话世界。主景长沙有六公里,面积6万多公顷,有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以水景最为奇丽,泉、瀑、河、滩将108个海子连缀一体,碧蓝澄澈,千颜万色,多姿多彩,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世界水景之王之称。九寨沟特别美丽,国家中唯一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童话世界。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海拔在2000—3200之间,现保九寨沟的主要景点包括:宝镜岩盆景滩芦苇海五彩池珍珠滩镜海犀牛海诺日朗瀑布五花海、树正海和长海等。 九寨沟景观五绝之一的雪峰,在蓝天的映衬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像英勇的武士,整个冬季守候在九寨沟的身旁。站在远处凝望,巍巍雪峰,尖峭峻拔,白雪皑皑,银峰玉柱,直指蓝天,景色极其壮美。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九寨沟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来自雪山、森林。九寨四时,景色名异,春之花草,夏之流瀑,秋之红叶,冬之白雪,无不令人为之叫绝。而这一切,又深居于远离尘世的的高原深处,在那片宁静得能够听见人的心跳的净土融入春夏秋冬的绝美景色之中,其感受任何人间语言都难以形容。





















藏族人民风情: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高原地区,那里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传说中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另据汉文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西羌人,他们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
藏族自称,并因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称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部,甘南、青海称为安多娃,统称博巴”“藏语意为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 7 世纪前创制,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长达一千多万字,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


牟尼沟风景区
百花海,距天鹅湖80米,湖水面积1.68万平方米,是沟内最大的一个湖泊,湖水静碧,倒映山峰绿树,因夏秋水面浮生大量水草小花得名。
犀牛海,传说湖中出现犀牛而得名,是由36个环环相套的湖中湖组成的巨大湖群,长85米,宽80米;其中面积最宽的犀牛海长30来,宽40米。湖底呈撮箕形,水深185米,水色湛蓝。犀牛海下游湖堤发育一系列钙华溶陷洞穴,左侧有一洞延伸方向为南30”,东斜井状,坡度2025度;高34 米,宽15米,深20米;底部有椭圆形小厅堂,面积30平方米。其北侧有一平台,南侧为北西——东向溶陷沟,沟口和洞中有一天窗,洞壁遍生钟乳石花。
牟尼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距成都三百多公里,占地1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70米,最低海拔2800米,年平均气温7,自然风光迷人、民族风情浓郁、汇聚了原始森林之神韵,牟尼沟风景主要以原始森林、高山湖泊、温泉、巨型钙华瀑布、环形瀑布、钙华彩池为主要特色,景区由扎嘎瀑布和二道海两部分组成。山、水、林、在这里巧妙地融为一体。主要景点有:扎嘎瀑布、牟尼森林、百亩杜鹃、翡翠温泉、百花湖、月亮湖、天鹅湖和溶洞群等。牟尼沟风景区位于松潘县西南牟尼乡镜内。占地面积160平方公理,最低海拔2800米,最高海拔4070米,年平均气温约4度。景区内山、林、洞、海等相应成辉,林木遍野,大小海子可与九寨彩池比美,钙化池瀑布可与黄龙瑶池争辉。
神秘美丽的二道海和扎嘎瀑布仅一山之隔。景区为一狭长山沟,长5公里,镶嵌着二道海、天鹅湖、翡翠湖等景点,个个宛如珍珠、翠玉、有的藏匿于密林之中;有的坦露于蓝天之下。水面静的含蓄,动的奔放,而水面盛开着洁白水牵花的花海,更是让人迷恋其中,不清楚哪是花、哪是海。四季不见湖水波动,只有花潮汹涌。这天宫妙手难描绘的景致令人恍惚间置身于世外。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过了二道海,还有三道海,四道海……。共计大小湖泊40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湖水一片墨绿色、深不可测;森林、蓝天和白云倒影在湖中,融为一体。恍惚间,天和地在水中颠倒了。
茂密的原始森林,众多的野生动物,珍贵的野生植物和名贵的野生药材等组成了牟尼沟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岷山山脉深处。境内地势复杂,生态环境多样、阴坡森林多,阳坡草坡多,多达20余种优势树种,其间生活着众多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其它动物800余种。如: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金雕等。牟尼沟既是动物的乐园,同时区内生产的野生中草药种类也繁多,主要有、松贝、雪莲花、虫草等。
嘎其峡;藏语嘎其峡意为白岩山的激流。瀑布起点海拔3270米,岷山西部丛山峻林汇聚的水流,在上游更高的台地上聚为湖泊,湖水从顶端平分流出。经三级白色台阶跌岩而下,冲击钙华石壁而形成了世界第一钙华瀑布。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北距成都160余公里,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历时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 鼻梁、双唇和下颚;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观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乐山市滨江路福全门









海通和尚
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师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师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师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师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师和尚就去世了。海师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师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首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精华所在,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日出:在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金顶,居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黎明前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空旷的紫蓝色天幕上,一刹那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颜色由桔红变成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悬在天边。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
云海: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苍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缓缓地铺展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涯无边。山风乍起时,云海四处飘移,群峰众岭变成云海中的座座小岛;云海聚拢过来时,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十分雄伟。
佛光: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就是所谓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这种佛光又称峨眉宝光。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而形成。佛光每年平均出现70余次,在下午2--4点钟出现较多。
圣灯:圣灯又名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被人们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对此有不同解释:多数认为是山谷的磷火;另一种解释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达到一定湿度时便会发光。
金顶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菩萨像组成。金像通高48米,象征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42米,重350吨,整尊金像设计完美,工艺精湛,堪称铜铸巨塑的旷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审美价值,是海峡两岸艺术家智慧的结晶。
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个十方普贤的艺术造型。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重350吨。金佛通高48米代表着阿弥陀佛的48个大愿。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喻普贤菩萨以圆满的无边愿行,广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普贤大士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斧头山侧的浅丘上,距市中心区15公里,占地面积540亩,是大熊猫异地保护的重要场所。
成都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而兴建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大熊猫繁育科研机构。基地建成了科研大楼、开放研究实验室、兽医院、兽舍和熊猫活动场、天鹅湖、大熊猫博物馆、综合服务部等基础设施,形成竹木苍翠,鸟语花香,集自然山野风光和优美人工景观为一体,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至今基地共繁殖大熊猫32胎,产48仔,成活28仔;完成相关科研课题50多项,获奖30多项;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以及"中华绿色科技金奖""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工程""四川省百佳绿化先进单位""四川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殊荣。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仿野生环境。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现占地560亩,绿化覆盖率达96%,营建了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这里常年圈养着20余只大熊猫以及小熊猫黑颈鹤白鹤等珍稀动物。






大慈寺古称震旦第一丛林,成都著名古寺。相 传始建于隋朝,唐玄宗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唐代名僧玄奘曾在这里受戒。唐 代扩建后,规模宏大壮观,当时寺内有96个院子,楼、阁、殿、塔、厅、堂、 房、廊共8524间,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 262幅,佛经变像114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 术宝库。宋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 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殿宇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 雄伟壮观。寺内殿宇宏丽,院庭幽深,古木参天。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随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间,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为满足,乃泛舟三峡,取道荆州至长安,实现他赴西天取经之壮举。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避难成都。玄宗见大慈寺僧人英干在成都街头施粥,救济贫困百姓,并为国家祈福。他深受感动,乃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次年,无相禅师重建大圣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间。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镇蜀,扩修大慈寺普贤阁,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颇具声望的讲经胜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高僧知玄(悟达国师)讲经于普贤阁下,听众每日达万余人。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
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铸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上万册佛经、文献,如院僧先宗等3人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刺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在一块留存南京,一块送往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一块送给成都。 游人还可在文殊院茶室品尝四川特有的盖碗茶,手捧茶船、茶碗、茶盖,耳听民间艺人的弹唱,可尽情领略川西风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